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活動成果 navigate_next 演講座談 navigate_next 《百花川的故事》新書發表會
《百花川的故事》新書發表會

歷經兩年多的編輯與調查,《百花川的故事》於本年7月初正式出版。7月16日,新書發表會假Google Meet平臺舉辦。本次新書發表會由人文藝術中心李瑞騰主任主持,特別邀請兩位校友作家葉怡蘭、李欣倫,來談談她們記憶中的百花川。

發表會主題為「百花川的情感記憶:一條河流的故事」,這是李欣倫老師在書中所發表的文章題目。李瑞騰主任於開場時介紹,中央大學中有一條由南向北、貫穿校園的河川,是中大重要的人文景觀,中大師生都非常喜歡的一個地方。

人文藝術中心以深化校園人文為重心,在校園內探索與歷史、校史及人文等相關議題,《百花川的故事》出版的最初用意便是將校園的水文、人文及校史連接,展現這一條川所承載的故事。出版《百花川的故事》前,編輯小組做了很多功課,例如溯源:百花川的源頭一直到了石門水庫,順著石門大圳、過嶺支渠,經內厝子分渠,流進校園而得名「百花川」。

 

編輯小組把這條水路與流域製成了四張圖,收錄在書中,以溯源為第一張,及將校園內的百花川分為三張:首先是剛進入校園的區域,水道從宵夜街附近進入校園,穿過環校道路,這裡是學生的生活區;第二是百花川的主要段落,河流兩側有國泰樹、太極銅雕、中正圖書館和新落成的教研大樓;第三是流向小木屋、科五館旁離開,最終進入豫章湖。其中,百花川在管二館前有一岔出的支流,進入中大湖。

 

葉怡蘭為飲食、旅遊、生活作家,在閱讀《百花川的故事》時,讓她湧現許多回憶,也知曉了更多過去學生時代未曾觸碰的、關於學校的一切。首先,葉老師認為這本書的形式很特別,是以「百花川」作為整個敘事的核心,透過這個別開生面的方式,將整個中大的時間與空間,藉由這條水路緊密的串連在一起,有新民之道、中正圖書館、宵夜街等,依稀可見中大來臺後由篳路藍縷至蓬勃發展的歷程,也埋藏了「源遠流長」的涵義。

 

葉怡蘭覺得,最有意義的是與地方風土的連結,在談論流域的同時,這些風土景致也被一一敘述了。最後,葉老師敘述了幾個她在求學時對百花川的記憶,例如新民之道,是她每天前往文學館或圖書館的必經道路。當時的中大沒有現在那麼多建物,滿滿是松樹林和大草坪,在各式迷路的記憶中,唯一胸有成竹的便是這條新民之道——只要循著百花川走,一定能到達目的地。文學步道雖然是離校很久以後才建成的,但葉老師感謝校方選錄了她的文字,讓她以一種新形式繼續和中大連結。

 

李欣倫老師的過去與現在幾乎與中大是分不開的,她曾是中大中文系的學生,現在則是中大的教師。參與《百花川的故事》的寫作,對李欣倫來說,最大的收穫是「原來這條河是有源頭的」。例如在學校附近的秘境步道,是個宜人的散步區,有各式芳美的植物。進入校園後,首先遇到的是荷花池的溝渠。百花川顧名思義就是有很多種花,在它的流域周邊,確實也有很多美麗的植物。李老師也展示了一些舊照片,例如掛滿紅色燈籠的百花川。

 

後來沿著百花川建立的文學步道,是李欣倫喜歡的景點之一。在此散步充滿了回憶及想像,也是溫暖的。李欣倫表示,雖然寫作中沒有大量中央大學的場景,但在學校的所學所憶,是很重要的創作母土。這兩年學校主辦了「百花川詩獎」,邀請學生以百花川或步道為題,寫下他們的情感記憶。其中,有很多同學會提到百花川周邊的植物、松鼠或小木屋。雖然景色相似,但呈現出來的情感記憶是不同的。呼應葉老師的結論,百花川會繼續陪伴師生、陪伴作品走向未來。

發表會的最後,主持人詢問兩位經常旅行的老師,有沒有類似百花川般,愈是了解、愈是感動的地方。葉怡蘭認為像這樣以水路貫穿生活歷史的城市,她首先想到的是京都鴨川及巴黎塞納河,很多城市都因為有一條水路而變得美麗文藝;李欣倫想到的則是京都的哲學之道,另一則是中壢人都很孰悉的老街溪,現在也是很漂亮的公園。

 

「溯源」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重要的事情,那指的並不只是尋找水的源頭,也是對記憶的回望。《百花川的故事》不只是水文的溯源,更是代代中大師生的記憶。從閱讀歷史開始,讀者將能感受到一個地方的厚度及深度,在最後一章詩文選,讓讀者看到了故事的未來。這也是《百花川的故事》這本書的意義:這些同樣受著中大校園滋養的學生,未來將以何種姿態走入社會,是令人期待的。